少妇在线视频,无毛精品,91精品黄色,天天骑天天操,日本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男女毛片免费视频看,97成人资源站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內容

【邊疆時空】孫文政鮮卑族稱與族源考辨

admin1年前 (2024-06-15)新聞中心565

  由內容質量、互動評論、分享傳播等多維度分值決定,勛章級別越高(),代表其在平臺內的綜合表現(xiàn)越好。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南昌職業(yè)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黑龍江省江橋抗戰(zhàn)史研究會會長,享受省政府津貼專家,嫩江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學術專著5部,發(fā)表論文50余篇。

  摘 要:傳統(tǒng)認為,“鮮卑”意為佩戴“祥瑞圖案”腰帶鉤的東胡人。筆者認為,“鮮卑”意為用“箄”加工魚肉和羊肉(羊百葉),用“椑”運輸魚肉和羊肉,向中原王朝進獻魚肉和羊肉的貊族人。東胡人自保鮮卑山前,貊族人已被中原稱鮮卑人,大興安嶺已稱鮮卑山。東胡人自保鮮卑山后,因以為號自稱鮮卑人,學界誤以為東胡是鮮卑族的唯一族源。其實,鮮卑族有兩大族源,一是北部鮮卑出自貊族人,二是東部或南部鮮卑出自東胡人。

  關鍵詞:鮮卑族;鮮卑山;族稱;族源

  位于大興安嶺北段東麓嘎仙洞,雖然學界基本認定為鮮卑族發(fā)源地,但是鮮卑族稱與族源問題,仍然說法不一,沒有一致的觀點。鮮卑族稱與族源是多年來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關于鮮卑族稱問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鮮卑一詞是鮮卑人自稱。呂思勉說:“辛卑爾,即鮮卑也?!笔挶J為:“鮮卑郭落帶”意為鑲有祥瑞圖案的帶鉤。李德山認為,鮮卑族名來源于“四不像”。何光岳認為“錦雞的叫聲,‘鮮卑!鮮卑!’而得名”“鮮卑郭勒帶是古鮮卑語,‘鮮卑’是土族語‘青稞’的意思”等許多學術觀點。關于鮮卑族源問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鮮卑族是東胡的后裔,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從語言學角度,認為“鮮卑民族的歸屬是通古斯族”,這就與東胡操蒙古語族相矛盾了。鑒于目前鮮卑族稱與族源問題,在學界說法不一的情況,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以往學術成果,對鮮卑族稱與族源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關于鮮卑族稱問題,學界基本認為鮮卑人得族稱是因居住鮮卑山而得名?!稌x書·慕容廆》記載:“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以為號?!薄逗鬂h書·烏桓鮮卑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薄度龂尽の簳r卑傳》記載:“鮮卑亦東胡之余也,別依鮮卑山,因號焉?!币酝鶎W者依據(jù)這三則史料,得出鮮卑族稱源于鮮卑山的結論。依據(jù)鮮卑山來推斷鮮卑族稱,從房玄齡時開始,已被歷代學者所接受。清末學者丁謙說:“魏之先出自黃帝子昌意。昌意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此鮮卑之種類所由來也。”馬長壽《烏桓與鮮卑》說:“一個部落集團從東胡分化出來,蕞初分布的地點在鮮卑山,此部落集團遂以鮮卑為名?!标愡B開說:“根據(jù)北魏世代相傳的譜系推算,拓跋部的祖先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活動于大鮮卑山,并因此得名鮮卑。”干志耿、孫秀仁說:“鮮卑族或因崇拜馴鹿圖騰而以此自稱,鮮卑族即是馴鹿的人。”劉學銚《鮮卑史論》說:“嘎仙洞鮮卑石室附近,有一族群,稱庇護其蕃息之山為鮮卑山(祥瑞山或神山之意),于是此族群遂稱鮮卑人(因山名族)”那么鮮卑山是因什么得名的呢?這一問題,目前還沒有人進行深入思考。至于鮮卑族得族稱鮮卑山的結論,先后有王希恩和李德山分別提出質疑。王希恩說:“鮮卑和鮮卑山的關系應是以族名山,而不是以山名族,所謂鮮卑人是以鮮卑山為號的說法便不足為信了。”李德山說:“此說既不符合我國古民族的稱名規(guī)律,又有悖于族名與地名的因果關系?!逼鋵崱磅r卑”一詞出現(xiàn)的很早,《楚辭》記載:“小腰秀頭,若鮮卑只。”對出現(xiàn)在這里“鮮卑”一詞,孫進己說:“這里記載的鮮卑很難確定為一個民族的名稱,更難認為即以后的鮮卑族。”筆者認為,既使當時“鮮卑”一詞,雖不是鮮卑族專有名稱,但也反映了早期鮮卑人“小腰秀頭”的衣著特點。《國語》記載:“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蕨,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這條史料記載的“鮮卑”一詞,孫進己認為:“按照這條史料,鮮卑這個族名早在周初已見于史。他的地位很低微,和楚一樣沒有資格參加盟約,只能去看火堆。”李德山根據(jù)這則史料認為:“以周王朝為代表的諸夏民族在盟會上,將楚、鮮卑排斥在諸夏之外,并以同類視之,讓其共同‘守燎’,慰之以所謂的‘火正’之職?!边@樣看來,鮮卑族稱的出現(xiàn)早于東胡自保鮮卑山以前是可以肯定的了。這與劉義棠“其實鮮卑乃為其舊稱,先有鮮卑,后有東胡也”的觀點一樣。李德山認為:“當時的學者僅知鮮卑與東胡為同一民族,但對鮮卑與東胡兩詞間的淵源關系,已無從所知,遂意會出此支東胡人,是因為退保了鮮卑山才有鮮卑族稱的?!崩畹律降目甲C至為準確,不是東胡人被匈奴擊敗后,自保鮮卑山才開始有鮮卑族稱,而是在東胡人自保鮮卑山之前,鮮卑山就因鮮卑人而稱鮮卑山了。

  嘎仙洞所在的大興安是鮮卑山,已被中外學界認可。在東胡人自保鮮卑山之前,鮮卑山之稱就已經存在了,且已有鮮卑族稱,只不過是自東胡人自保鮮卑山之后,由于東胡勢力逐漸強大,逐漸取代了原先居住在鮮卑山的鮮卑人地位,或是東胡人自保鮮卑山后,融入到原先居住在鮮卑山的鮮卑人里。因其東胡人自號鮮卑,使得后世無法分清原先居住在鮮卑山的鮮卑人和自號鮮卑人的東胡人了。正如李德山所說:“中原史家不知道東胡與鮮卑的關系,以為鮮卑族是東胡族演變而來?!边@里應當指出的是,從東胡族自保鮮卑山后,由于東胡人數(shù)量多,使后來鮮卑的主體為東胡人。

  在東胡人沒有自保鮮卑山之前,先有鮮卑山還是先有鮮卑人呢?弄清楚這一問題,不僅可以解決鮮卑族稱問題,也可以解決鮮卑族源問題?!磅r卑”一詞來源問題解決了,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先有鮮卑山還是先有鮮卑人。以往的研究大都從“鮮卑”一詞音轉入手,其實“鮮卑”一詞不是少數(shù)民族自稱語言,是中原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這樣,我們要想弄清楚“鮮卑”一詞的來源,就得從漢字的本身了解含義。

  “鮮卑”一詞是由鮮與卑兩個字合成族稱。鮮卑的“鮮”字,是由兩個象形文字“魚”和“羊”組成。《說文解字》:“鮮,魚名,出貊國。從魚,羴聲?!薄磅r”字所出的貊國,當是指穢貊族系的貊族聚落。按:貊與貉原本都是獸名。“貊同貉,《集韻·陌韻》:貉,或從百?!薄蹲謪R·豸部》貊,本作貉?!薄氨狈锦舴N,從豸各聲??鬃釉唬汉阎疄檠詯阂?,莫白切?!薄磅觥弊衷凇稄V韻》里是“莫白切,入陌明,鐸部。”“貉”字在《廣韻》里亦是“莫白切,入陌明,鐸部。”這兩個字原本都是指各種猛獸?!稘h語大字典》在解釋“貊”字時說:“貊同貉。古代漢族稱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薄稘h語大字典》說:“古代稱東北少數(shù)民族的國家,也作貊。”“貊”與“貉”在《漢語大字典》里的解釋,都是說生活在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磅觥被颉昂选眱蓚€字,都是由豸和后邊的百或各字組成?!磅簟弊直旧砭褪莻€象形文字,甲骨文里“豸”象無腳的蟲,如蚯蚓之類?!稜栄拧め屜x》說:“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薄磅簟睉撌侵腹糯藗冸y以制服的猛獸?!磅簟弊峙c“百”字組成“貊”字,表示多數(shù)猛獸之意?!磅簟弊峙c“各”字組成“貉”字,表示各種各樣猛獸之意。因為貊人經常與各種猛獸打交道,而且漁獵技術水平較高,所以被漢族人稱之為貊人或貉人。

  穢貊族系是商周以來,逐漸融合形成的我國北方肅慎、穢貊、東胡三大族系之一?!胺x是從事農業(yè)的……貊是畜牧的”,穢族人以農業(yè)生活為主,貊族以漁獵為生活主?!磅r”字的起源,當與貊族人的生產生活有關。貊族人既畜牧又漁獵。鮮卑石室嘎仙洞所在大興安嶺北麓地方有山有水,是貊族人世代畜牧和漁獵的地方。文字的出現(xiàn)是廣大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果,這樣中原漢族人在與貊族人交往過程中,對專門從事漁獵生產生活的貊族人記載時,造出一個“鮮”字來,因此,許慎說“鮮”字出貊國。

  鮮卑的卑字,上下結構?!墩f文解字》:“卑,賤也,執(zhí)事也。從左、甲?!敝祢E聲《通訓定聲》說:“此字即椑之古文,圓榼。酒器。象形。左持之,如今偏提,一手可攜者,其器橢圓,有柄?!比绱丝磥?,“椑”字本身就一個盒子,如用木頭做的裝酒的容器。“榼”字《說文解字》說:“榼,酒器也。從木,盍聲,部迷切?!标P于“榼”字的解釋,《漢語大字典》說:“古時盛酒的容器……泛指盒類容器?!庇谑?,我們就可以把“椑”字理解為運送物品的盒子了。那么貊族人為什么需要這樣的盒子呢?當時的食物來源很容易取得,如果不是長途運輸,無需用特制的盒子裝起來。我們已經知道貊族人漁獵的對象主要是魚和羊。起初,只是與臨近穢族等進行簡單的產品交換。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剩余產品的不斷增多,交換的范圍也隨之漸擴大,這就存在運輸問題。由于需要長途運輸,人們必須把魚肉或羊肉用木盒裝好,防止在運輸過程中腐爛變壞,“椑”字就此出現(xiàn)。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貊族人剩余產品的不斷增多,交換范圍逐漸擴大,特別是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俺赏跫确|夷,肅慎來賀。海東諸夷駒麗、扶余、濊、貊之屬,武王克商,皆通道焉。成王即政而叛,王伐而服之,故肅慎氏來賀,”“帝瞬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來朝,貢弓矢。”早在武王克商時,扶余、濊、貊等都與周朝相互往來。貊族人就已經隨同肅慎一起,向周王朝進貢。當時貊族人向周朝進貢魚和羊等北方特產。朝貢給周朝的羊和魚,由于路途遙遠,為了防止運輸中腐爛變壞,貊族人用甑來蒸干的辦法,把羊肉和魚肉加工脫水,這樣在運輸過程中就不易腐爛變壞。甑內底部放一個籠屜,這個籠屜應該被稱謂箄?!墩f文解字》:“箄,簁(音:shai)箄也。從竹,卑聲?!薄稘h語大字典》關于箄字有三種解釋,一種是籠簍之類的竹器,或是捕魚的工具;二種是冠飾;三種是“《方言》卷十三:“箄,析也?!惫u作為一種籠簍類工具,如同現(xiàn)在蒸饅頭之類的籠屜,這樣就出現(xiàn)了箄字。

  箄是貊族人加工肉類蒸籠工具。《方言》解釋:箄,析也?!捌⑽觯骸Q虻闹匕晡浮!嵭ⅲ骸⑽觯偃~也。’賈公彥疏:《周禮·醢人》注云:‘脾析,牛百葉也。此不云牛者,彼天子之禮容有牛,此用少牢無牛,當是羊百葉,故不云牛也?!边@樣看來,貊族人用箄加工的是牛羊反芻類多瓣胃,主要是“羊百葉”?!拔觥本褪怯谩肮u”加工出來“羊百葉”的意思。貊人加工“羊百葉”所用的工具“箄”及其加工“羊百葉”的工序過程稱謂析支。在春秋時期,這種工具被稱為“此贏鼎”,實為“訾籝鼎”。“訾”與“邾”通,應稱“邾籝鼎”,亦屬籠屜一類功能。《說文解字》說:“籝,笭也。從竹,贏聲?!薄斗窖怨{疏》說:“籝之言贏也,盛受之名也。”這樣看來,山東藤縣出土的“此贏鼎”,當與貊人用以加工“羊百葉”的“箄”,屬于同類工具。呂思勉說:“鮮卑,即《禹貢》之析支,說頗可通?!崩畹律秸f:“鮮卑確實就是析支?!崩畹律揭罁?jù)王獻唐:“析既為訾,故戎羌之國有析支,戎羌正為炎族,析支猶訾邾也。據(jù)此可知,鮮卑即是訾邾。而此又同邾,則鮮卑的本字乃是邾邾?!蔽鲋г邶R魯?shù)胤揭艮D為邾邾。李德山據(jù)此考證:“鮮卑族稱的含義,則鮮卑族的起源及其族系就可迎刃而解,邾邾同于邾婁?!臂渚褪俏鲋В鲋酋鋈擞霉u加工羊百葉之意。《大戴禮記解詁》云:“宰我曰:請問帝瞬??鬃釉弧e賢而天下,南撫交趾、大教、鮮支、渠瘦、氐、羌,‘鮮’讀曰‘析’?!币姡@里的鮮支就是鮮卑。

  貊族人把經過箄加工出來的魚肉或羊肉(羊百葉),裝在椑中向中原王朝進貢。中原王朝在記載貊族人時,就以用椑運輸和用箄加工的方法,來記載所進貢之人。這樣就在中原漢族文獻中,把貊族人記載為鮮卑人了。李德山《東北古民族與東夷淵源關系考論》說:“東胡竄到貊地的部分,被中原史家重以鮮卑稱之了?!逼鋵?,鮮卑之名,在東胡沒有自守鮮卑山之前,由于貊族人已被中原稱為鮮卑了。中原史家把向其朝貢的貊族人,稱鮮卑人還有進獻之意。鮮與獻通假,“鮮,通獻,進獻”之意,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鮮,假借為獻。”《禮記·月令》:“子乃鮮羔開冰……鄭玄注:鮮,當為獻,聲之誤也?!睆孽r通獻的情況來看,應該是中原王朝把鮮卑人所進獻的魚羊肉,視作獻禮的緣故吧。

  在中原人來看,進獻之人地位卑微低下,所以,對用椑運輸魚羊肉,用箄加工魚羊肉的貊族人,就稱呼鮮卑人了。《廣韻》:“卑,必移切,平支幫。支部?!薄稄V韻》:“箄,必移切,平支幫。支部。”這兩個字音同、韻同,意同?!稘h語大字典》說:“卑,(身份或職位)低下。如尊卑長幼,《說文·部》:卑,賤也。”從中原王朝看,貊族人向中原王朝進獻,屬于地位低下之人,所以,在記載時就把椑,或是箄,記載成卑字。

  從貊族人用箄加工魚羊肉(主要是羊百葉),用椑運輸魚羊肉,向中原王朝進獻,中原王朝根據(jù)貊族人這種生產生活方式,把貊族人稱鮮卑人。因此鮮卑族稱的含義,就是貊族人用箄加工魚羊肉干,用椑運輸魚羊肉干,向中原王朝進獻魚羊肉,而被稱為卑人之意。至于張晏說:“鮮卑郭洛帶,瑞獸名,東胡好服之者也?!被蚴菤W陽詢說:“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眲t是反映鮮卑人服飾特點,并不是“鮮卑”一詞的本來含義。

  鮮卑族源問題以往大多數(shù)學者,依據(jù)《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薄度龂尽の簳r卑傳》:“鮮卑亦東胡之余也”,《通典·邊防》記載:“鮮卑,東胡之支也”等記載,認為東胡是鮮卑族的直接族源。也就是說,東胡被冒頓敗后自保鮮卑山,以鮮卑山為根據(jù)地所形成的鮮卑族,是鮮卑族的唯一族源。筆者認為,這只是鮮卑族源之一,不能把自保鮮卑山的東胡人,說成是鮮卑族唯一族源?!逗鬂h書·鮮卑傳》記載:“漢初,亦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常通中國焉?!边@則史料東胡被冒頓擊敗,自保鮮卑山的時間在漢初。同書亦載:“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jù)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薄度龂尽r卑傳》:“鮮卑自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不與余國爭衡,未有名通于漢,而自與烏丸相接。至光武時,南北單于更相攻伐,匈奴損耗,而鮮卑遂盛?!边@兩則史料記載了東胡被冒頓擊敗以后,自保鮮卑山逐漸強盛起來形成鮮卑族。其實在東胡自保鮮卑山之前,鮮卑山和鮮卑族就已經存在,并不是東胡自保鮮卑山后,才開始有鮮卑族的。

  在東胡自保鮮卑山之前,鮮卑已在中原史料中有記載。前文對鮮卑族稱的解讀中,已經知道鮮卑族與楚族,在周成王盟諸侯大會上,為大會看守火堆。當時“鮮卑”一詞,應該是‘鮮卑人’的專有名稱稱。周朝已對其進獻羊百葉的貊族人稱鮮卑人了。再者,《翰苑》:“《風俗通》曰:秦始皇遣蒙恬筑長城,徒工亡出,依鮮卑山,后遂繁息,因以為號。起自遼東,西至敦煌萬余里。”在東胡族自保鮮卑山以前,鮮卑族或鮮卑山已經存在,并不是東胡人自保鮮卑山,才開始有鮮卑人和鮮卑山的。東胡自保的鮮卑山,不是大興安嶺北段鮮卑山,應是大興安嶺中段或是南段某山。在學界把居住在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分為東部鮮卑、南部鮮卑和北部鮮卑。東部鮮卑和南部鮮卑,即為東胡自保鮮卑山以鮮卑山為號所形成的鮮卑人。東部鮮卑后來的一支為慕容鮮卑,南部鮮卑后來的一支為宇文鮮卑,北部鮮卑即居住在大興安嶺北段東麓,以嘎仙洞為中心的鮮卑人,其中后來的一支為拓跋鮮卑。

  關于鮮卑山的問題,以往學者有很多不同的學術觀點。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鮮卑山得名應該源于鮮卑人。蕞早得名的鮮卑山,應該是得于北部鮮卑族稱而名鮮卑山的。鮮卑山蕞早得名于北部鮮卑,在20世紀80年代,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位于大興安嶺北部的嘎仙洞,是北部鮮卑的起源地?!段簳ば颉氛f:“昔黃帝有二十五人(子),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贝颂幩f的鮮卑人是黃帝后裔,有學者認為是拓跋鮮卑為了美化自己杜撰的,認為“《魏書·序》所載偽史料的誤導,其結論自然是不可靠的。”至于鮮卑族祖先是否為黃帝后裔不可考,但受封北國,國有大鮮卑山應該是歷史事實?!捌浜?,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也?!边@里的幽都當是指古代北京地區(qū),幽都之北當是指燕山以北?!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标P于幽都的解釋,《史記·五帝本紀》:“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蓋是也。”北海是指今俄羅斯境內貝加爾湖,依此可見在貝加爾湖以南大興安嶺山脈,都可稱為幽都之山?!渡胶=洝ず冉洝罚骸氨焙V畠扔猩皆挥亩贾?,有大玄之山?!睂W界一般認為,幽都之山為燕山?!独ǖ刂尽酚涊d:“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碧粗?、燕樂縣疆界在今北京密云縣境。這樣看來所謂的幽都之北,廣漠之也,即從今天燕山以北,從大興安嶺山脈南端開始,往北整個大興安嶺山脈,包括外興安嶺,都是大鮮卑山。因此,《魏書·序》說,受封北國,國有大鮮卑山。大鮮卑山是指整個大興安嶺山脈,甚至包括外興安嶺,幽都之北的大興安嶺山脈都是大鮮卑山,不是指具體的大興安嶺某個山。東胡被匈奴擊敗后,為了自保退守鮮卑山。史料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鮮卑亦東胡之余也,別保鮮卑山?!边@兩則史料都說的是,東胡被匈奴冒頓擊敗后,退守鮮卑山依托鮮卑山有利地形,定居下來發(fā)展自己。

  東部鮮卑所在鮮卑山位置,史料記載較為模糊。史料記載中的多數(shù)鮮卑山,一般雖不可考,但還是有線索的?!妒鶉呵铩で把噤洝つ饺輳@傳》:“慕容廆字奕落環(huán),鮮卑人也,本出于昌黎之棘城……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以為號。”《通典·州郡》記載:“柳城,有龍山、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熟是?!边@兩則史料都記載了在棘城附近的鮮卑山,管芙蓉、呂向陽認為,“這個‘棘城之東’鮮卑山,也就是《三國志》《后漢書》所載漢初匈奴破東胡后鮮卑據(jù)以自保的鮮卑山?!卑鸭侵畺|的鮮卑山,定論為東胡自保的鮮卑山,目前還是有些史料不足,因為在棘城東南200里之處,還有一個鮮卑山。這兩個鮮卑山距離多遠,具體情況如何都有待進一步考察,但畢竟知道了東部鮮卑的大致位置了。

  東胡自保的鮮卑山,由于不斷遷徙,留下許多鮮卑山名稱,很難準確考證起初自保鮮卑山位置。正如鮮卑石室發(fā)現(xiàn)者米文平先生所說:“這些史料都說明鮮卑族蕞初住在鮮卑山。但對這個鮮卑山的具體所在都沒有交代。其后史家考證,諸說不一。有的說:在棘城之東,又有的說: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還有的說:在科爾沁右翼中旗西三十里有鮮卑山。盡管諸說不一,但其大致地點都未離開大興安嶺南段及遼西一帶地方?!泵孜钠綌嘌詵|胡自保的鮮卑山,在大興安嶺南段是正確的。高然《慕容鮮卑與五燕國史研究》亦認為:“東部鮮卑之鮮卑山在今大興安嶺山脈地區(qū)則多無疑問,而且以考古材料及歷史記載看,也應在大興安嶺中南部一帶?!边@只是個大致范圍,在大興安嶺山脈中的鮮卑山,到底哪個是東胡自保的鮮卑山,還是后來鮮卑族遷徙過程中得名的鮮卑山,這就很難考證了。東部鮮卑慕容部、南部鮮卑宇文部不斷遷徙,雖然自保的鮮卑山很難考證出具體位置,但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東部鮮卑和南部鮮卑所處的大致位置,在大興安嶺山脈中部和南部是無疑的。

  北部鮮卑、東部鮮卑、南部鮮卑,分散在大興安嶺遼闊的空間內。由于各部經濟往來,文化交流,雖在文化上有相同之處,但仍有明顯的差異。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文化差異,在各自的發(fā)展遷徙路線可以看到。北部拓跋鮮卑西進路線中的完工、扎蘭諾爾、南楊家營子、二蘭虎溝、百靈廟等遺址,東部鮮卑南遷路線中的內蒙古哲理木、遼寧義縣保安村等遺址。這兩條遷徙路線上的文化遺存,雖然有相同的文化面貌,但是他們各自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征。干志耿、孫秀仁《關于鮮卑早期歷史及其考古遺存的幾個問題》指出:“這些遺存,有時間、地點和部別的區(qū)分,各自的特征是比較清楚的……早期鮮卑文化遺存中,普遍存在著兩種不同陶系,即手制夾砂紅褐陶和輪制泥質灰陶?!币酝鶎W者們的研究,憑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在文化上同一性,斷定兩部鮮卑是同源的。“這種文化上的同一性,證明兩部鮮卑是同源的?!边@種判斷只看到了文化上的相同性,沒有看到文化上的差異性。從文化上的同一性,能看到兩種文化上的聯(lián)系,但不能就此確定兩種文化同源。從文化上的差異性,能看到兩種文化上的不同面貌,并能判斷兩種文化不同發(fā)展路徑,也可以確定兩種文化是否同源。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文化上的差異,其實是族源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張博泉《鮮卑新論》說:“東部鮮卑與拓跋鮮卑(北部鮮卑)的屬源各異。”東部鮮卑之先為山戎,北部鮮卑之先為北狄。東部鮮卑是在鮮卑山自保發(fā)展起來的,北部鮮卑是在大鮮卑山長期生活發(fā)展起來的。東部鮮卑的起源是從自保鮮卑山開始的,北部鮮卑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北部鮮卑和東部鮮卑起源不同,北部鮮卑是他稱而得名,東部鮮卑是自稱得名。從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族源各異的情況看,絕不是同源異流,而是異源異流。有學者認為:“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的遷徙方向和路線可以看到,大鮮卑山所在的大興安嶺北部是他們共同的始發(fā)站?!辈⒄f:“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都是從大鮮卑山走出來的民族,所以‘同源’。”同源異流與異源異流兩種學術觀點,是相對兩個部蕞早起源于什么族系來說的。

  傳統(tǒng)認為鮮卑為東胡系。目前已有學者提出疑問:“居于東北亞東部的穢貉系、肅慎系各族的始祖起源傳說往往與鳥卵有關,而居于西部的東胡族系絕不見類似傳說,這也證明烏洛侯應出自穢貊系或肅慎系,而不是東胡系”。學界公認烏洛侯是鮮卑后裔,烏洛侯不是東胡系是穢貊系,這與傳統(tǒng)認為東胡為鮮卑族源相矛盾。要想弄清楚鮮卑人的族源,需要追溯到東胡之先山戎與北狄。東部鮮卑的族源是山戎中的東胡人,北部鮮卑的族源是北狄中的貊族人,東胡是山戎的一支,貊人是北狄的一支。由于山戎與北狄比鄰生活,在文化上必然存在一定的交流,但這種交流是有限的。因此,還不能說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同源,他們只是有交往,可能交往頻繁,關系很近。馬長壽依據(jù)《通典·邊防·拓跋氏》記載:“拓跋氏亦東胡之后,別部鮮卑也”,從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同源的角度,把別部解釋為“原來同部同源,中間分離,后又融合”。張博泉說:“史書記載的別部含義,并不與馬長壽所論相符?!闭J為別種、別部并非同種同源,謂拓跋鮮卑為別部鮮卑,即說是與東部鮮卑不同源、不同部的鮮卑。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融合發(fā)展,是東胡自保鮮卑山以鮮卑山自稱鮮卑后,才開始了兩個鮮卑部族的融合發(fā)展。

  上文已經論述了北部鮮卑和東部鮮卑,這兩個鮮卑部族有著不同發(fā)展歷史、不同的地理空間、不同的文化面貌。從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的語言來看,兩個鮮卑部族應該屬于不同的語族。方狀猷《鮮卑語言考》中說:“上述十八語中,可以蒙語比擬者得十五語,可以通古斯語比擬者得十一語,而可以土耳其語比擬者則僅七語,故白鳥庫吉遂據(jù)此以為鮮卑民族屬今蒙古種及通古斯種之混合種之證也?!狈綘铋鄰孽r卑語言入手研究鮮卑族屬問題,認為鮮卑屬于通古斯語族和蒙古語族人種混血兒。尹鐵超《鮮卑名考》說:“雖然學者們都承認鮮卑是個混血民族,但在語系上,鮮卑語究竟屬于哪個語系并無定論。盡管多數(shù)學者認為鮮卑族屬于通古斯民族,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應該屬于蒙古民族?!币F超通過對嘎仙洞祝文研究,得出“可以比較肯定地說,鮮卑是通古斯北部民族的一支”。他對鮮卑族的歸屬,認定為“鮮卑民族的歸屬是通古斯族”。關于北部鮮卑拓跋氏語族問題,羅新《論拓跋鮮卑之得名》依據(jù)李蓋提、林安慶兩位研究成果,認為“拓跋是突厥語詞匯……其詞義正是土地之主人,完全證實了北魏官方自己的解釋”。筆者認為,拓跋族稱是拓跋鮮卑西遷匈奴故地后,已“鮮卑父胡母”或是“胡父鮮卑母”之后,為了發(fā)展需要而自稱拓跋。馬長壽認為:“拓跋是鮮卑父匈奴母相融合而產生的一個族名。這種融合過程應當是在鮮卑人從呼倫貝爾湖區(qū)往蒙古草原西部漫長的遷徙旅程中產生的”。也有對此觀點提出異議,林干等認為:“拓跋一名,及駐牧于大鮮卑山的鮮卑人自遠祖以來的自稱,并非在東漢末因鮮卑人與匈奴人發(fā)生婚媾關系,即所謂“鮮卑父匈奴母”產生的后裔,才稱為‘拓跋’的”。筆者認為,拓跋鮮卑即使不是“鮮卑父匈奴母”后稱“拓跋”的,但至少是在南遷大澤后才開始稱“拓跋”的。拓跋鮮卑南遷大澤過程中,就應當與原東胡中分化出來的鮮卑和烏桓接觸并融合,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受到突厥語言的影響。這就使拓跋鮮卑的語言,會有突厥語成分,但這并不影響判定時隔千余年,居住在嘎仙洞原始鮮卑屬通古斯語族。蘇日巴達拉哈《蒙古族族源新考》,根據(jù)《史記·匈奴列傳》:“東胡,烏丸之先,后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認為“鮮卑和匈奴都是來自蒙古高原的蒙古語人群……鮮卑是從蒙古高原沿黑龍江東徙的一支”。蘇日巴達拉哈通過東胡被匈奴擊敗后,自保鮮卑山的研究,認為東部鮮卑屬于蒙古語族。這種判斷是對的,因東部鮮卑是東胡自保鮮卑山之后的鮮卑人。

  北部鮮卑屬于通古斯語族,東部鮮卑屬于蒙古語族,雖然北部鮮卑和東部鮮卑,都居住在大興安嶺,同屬于阿爾泰語系,都以鮮卑名號作為自己的民族名稱,但他們屬于兩個不同的語族,這樣兩部鮮卑的族源,就不屬于同一個族源,而是有著各自不同的族源。北部鮮卑與東部鮮卑或南部鮮卑,不是同一個族源。一是在東胡人沒有自保鮮卑山以前,居住在今大興安嶺北段東麓甘河上游嘎仙洞周圍的貊族人,是鮮卑族蕞早的族源之一。這支鮮卑人后來西遷,與匈奴實行“鮮卑父胡母”,或是“鮮卑母胡父”通婚,使北部鮮卑族中的拓跋鮮卑逐漸強大,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權。二是東胡被匈奴冒頓擊敗后退守鮮卑山,形成東部鮮卑或南部鮮卑。東部鮮卑和南部鮮卑都是以鮮卑山自號鮮卑。按:學界有把鮮卑分為北部鮮卑和東部鮮卑,或是北部鮮卑和南部鮮卑。東部鮮卑和南部鮮卑都是東胡自保鮮卑山后形成的。

  鮮卑族起源于我國東北,是東北地區(qū)的古老民族。各部鮮卑族在大鮮卑山勵精圖治,發(fā)展自己,不斷南下,入主中原,其中慕容鮮卑、拓跋鮮卑、宇文鮮卑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慕容鮮卑五燕政權、拓跋鮮卑北魏和西魏政權、宇文鮮卑北周政權,在治理國家過程中,都能自覺漢化。他們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慕容鮮卑“慕容廆字奕落環(huán),鮮卑人也……高辛氏游于海濱,留少子厭躍,以居北夷”。拓跋鮮卑“黃帝有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宇文鮮卑“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各部鮮卑人都自稱炎黃子孫,雖然史實不可考,但對中原漢族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注】文章原載于《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年第5期。為方便手機閱讀,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盡快與您聯(lián)系。

  【邊疆時空】范傳南 清代中前期北疆治邊政策及其影響

  【邊疆時空】陳慶元 東海擒倭與董應舉《海石銘》——紀念東沙大捷四百周年

  【邊疆時空】李紅陽 元代桑哥的歷史形象探析——基于《元史》《漢藏史集》相關記載的比較研究

  【邊疆時空】張保平 海上犯罪的特點與海上治安防控體系的構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號
產業(yè)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lián)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眾號:園區(qū)產業(yè)招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wǎng)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


本文鏈接:http://www.yxs588.com/index.php/post/26874.html

分享給朋友:

相關文章

黑龍江省發(fā)布森林(草原)火險橙色、黃色預警

黑龍江省發(fā)布森林(草原)火險橙色、黃色預警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省氣象局及省林業(yè)和草原局2024年5月7日8時聯(lián)合發(fā)布大興安嶺南部、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哈爾濱森林(草原)火險橙色預警;大興安嶺北部、 黑河、伊春、鶴崗、佳木斯、雙鴨山、七臺河、雞西、牡丹江森林(草原)火險黃色預警。預計5月7日中西部地區(qū)...